一、政策定調:從“普漲”到“精準穩市”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這是繼2024年四季度市場出現邊際改善后,政策層對行業的再次錨定。與過往“一刀切”調控不同,今年政策呈現三大特征:
1. 因城施策調結構
一線城市逐步松綁限購(如深圳取消異地公積金貸款戶籍限制),三四線城市則嚴控新增供地、加速存量房收儲。數據顯示,2025年1-2月,全國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降幅較2024年收窄7.8個百分點,40個重點城市銷售金額同比轉正。
2. 風險化解市場化
通過“白名單”制度擴大房企融資,截至2025年3月,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已審批貸款超6萬億元,覆蓋1500萬套保交樓項目。同時,300億級紓困基金落地天津117大廈等爛尾項目,標志著“AMC主導+國企協同”的風險化解模式成型。
3. 住房品質升級
“好房子”首次被寫入政策文件,要求提升層高、隔音、綠色智能標準。北京、上海等地已啟動老舊小區改造,預計2025年全國將完成31萬平方米不成套住房改造,帶動超40萬億元消費潛力。
二、市場分化:城市能級決定房產命運
過去20年的普漲時代終結,2023年一線城市房價微漲2%,三四線下跌5%,2024年這一分化趨勢加劇。決定房價的核心變量已從“貨幣寬松”轉向“城市基本面”:
1. 高能級城市:產業+人口雙驅動
深圳南山區因華為、騰訊等企業聚集,2023年房價上漲12%;合肥高新區依托科大訊飛、京東方,三年漲幅35%。這類城市的共同特征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占GDP比重超30%,高校畢業生留存率超40%。
2. 普通二線城市:政策托底與庫存博弈
鄭州雖放寬限購,但2023年商品房庫存去化周期仍達28個月;而蘇州工業園區因生物醫藥產業突破千億,房價漲幅領跑全市。政策刺激(如降低首付至15%)可短期提振市場,但長期仍需產業落地支撐。
3. 三四線城市:人口流出下的價值重構
全國2800個縣級單位中,60%面臨人口凈流出,部分縣城房價較2021年峰值已跌去40%。這類城市的房產正從“資產”回歸“消費品”,僅核心地段學區房、地鐵房具備抗跌性。
三、長期趨勢:從“增量擴張”到“存量時代”
1. 城鎮化紅利消退
中國城鎮化率已達65.2%,接近發達國家70%的飽和線,年均新增住房需求從2015年的1200萬套降至2025年的600萬套。國家統計局預測,2030年城鎮住房套戶比將達1.1,結構性過剩成為常態。
2. 居民財富再分配
房產占居民財富比重從2015年的65%降至2024年的60%,公募基金、股票等金融資產占比升至25%。隨著注冊制深化,科技企業上市加速,財富增值邏輯正從“買房”轉向“買股權”。
3. 房企轉型倒逼產品力
2025年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30%,房企從“高周轉”轉向存量運營:萬科、保利等企業加大代建、物業管理布局,龍湖、旭輝推進“智慧社區”建設,房屋品質將成為市場競爭核心。
四、購房指南:三問決定你的選擇
1. 城市有沒有“造血功能”?
重點看規上工業企業數量、高校數量、人才凈流入率。例如,杭州2024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27%,未來5年新增保障性住房60萬套,房價支撐力強。
2. 房產是不是“硬核資產”?
一線城市核心區(如上海陸家嘴、北京海淀)、強二線城市產業園區(如武漢光谷、成都天府新區)的新房及次新房,抗跌性優于遠郊盤。注意規避“概念新區”和商辦類物業。
3. 政策是不是“真寬松”?
警惕三四線城市“假放松”:若僅取消限購而無產業引入、人口落戶政策,房價難改跌勢。相反,南京、蘇州等城市將公積金貸款額度提至120萬元,疊加人才購房補貼,實際降低購房成本15%以上。
2025年樓市已進入“精準分化”時代:沒有普跌的市場,只有選錯的城市。對于自住需求,核心城市優質資產仍是抗通脹的“壓艙石”;對于投資者,跳出“鋼筋水泥思維”,轉向科技創新賽道,或許才是時代級機遇。未來的房產價值,不在高度,而在“濃度”——產業濃度、人口濃度、政策濃度,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