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下稱“2025上海車展”)正式開幕。據了解,2025上海車展主題為“擁抱創新 共贏未來”,共吸引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000家中外知名企業參展,展出總面積超過36萬平方米。
今年的上海車展,像一場熱鬧的科技嘉年華,全球車企爭相秀肌肉,新能源車、智能駕駛、酷炫概念車讓觀眾眼花繚亂。但在這片繁華背后,卻暗流涌動——蘭博基尼、勞斯萊斯等超豪華品牌集體“隱身”,曾經風光的哪吒汽車深陷生存危機,韓系、法系合資品牌黯然離場。另一邊,小米、華為帶著新車高調亮相,蔚來孵化子品牌搶占市場。這場車展,成了汽車行業“大浪淘沙”的縮影:跟不上創新節奏,就可能被踢出局。
缺席者的故事:誰在掉隊?
哪吒汽車的展臺空位格外扎眼。這家曾月銷3萬輛的“黑馬”,2024年底突然崩盤:工廠停產、員工討薪、供應商追債,2025年前兩月銷量僅487輛,甚至不如路邊奶茶店的人流量。它的困境暴露了新勢力的致命傷——盲目擴張、技術積累不足。當年靠低價沖量賺眼球,但缺乏核心技術護城河,一旦市場降溫,資金鏈瞬間斷裂。哪吒曾想靠赴港上市“續命”,但IPO計劃泡湯后,連車展的“門票”都買不起了。
北京現代和悅達起亞的缺席更讓人唏噓。這兩個韓系品牌曾是國內市場的“性價比之王”,但國產車崛起后,它們既沒守住燃油車份額,又沒抓住新能源機會。北京現代還在給伊蘭特、索納塔“換殼”,但消費者早已被國產混動、智能座艙吸引。悅達起亞干脆“躺平”,把中國工廠變成出口基地,賣車給東南亞和中東——與其在國內卷死,不如去海外找活路。法系車更慘,東風雪鐵龍和標致連“示界06”這樣的新能源車都賣不動,法式設計終究敵不過中國市場的“內卷之王”。
蘭博基尼、瑪莎拉蒂、勞斯萊斯的展位空空如也,只剩賓利獨自撐場。這些品牌過去靠限量定制、手工打造吸引富豪,但如今富豪們也開始追求“科技感”。特斯拉Cybertruck、比亞迪仰望U8搶了超跑的風頭,開千萬豪車不如曬自動駕駛視頻有面子。超豪華品牌們還端著“貴族架子”,不愿像保時捷那樣推出電動車型,結果連車展都懶得來了——反正它們的客戶也不逛展,直接去私人俱樂部簽單。
新玩家的野心:憑什么能逆襲?
的展臺被圍得水泄不通,雖然首款SUV“YU7”沒露面,但雷軍一句“我們要對標Model Y”就足夠讓粉絲沸騰。小米的殺手锏不是造車技術,而是生態——手機、家電、汽車全打通,年輕人用小米手機就能控制車內空調、導航、娛樂系統。另一邊,華為的鴻蒙智行更狠,直接整合問界、智界等五大品牌,把車變成“移動的智能終端”。余承東甚至放話:“尚界新車上市必爆單,上汽趕緊擴產能!”科技企業跨界造車,拼的不是發動機,而是誰能把車變成“下一代智能設備”。
蔚來老板李斌玩起了“套娃戰術”:高端市場有蔚來,中端市場交給樂道,入門市場讓螢火蟲去拼。樂道L90直接蹭蔚來的換電站,螢火蟲新車定價11.99萬,瞄準五菱宏光的用戶。這種“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策略,讓傳統車企壓力山大——它們還在糾結燃油車和電動車怎么平衡,新勢力已經用子品牌包抄所有價格帶。就連比亞迪也孵化了方程豹,專攻硬派越野新能源車,搶長城坦克的飯碗。
新勢力最狠的一招,是把賣車變成“交朋友”。小米在車展上不曬參數,而是讓觀眾體驗“人車家全生態”;蔚來展臺標配咖啡吧和兒童樂園,車主能邊喝特調邊看新車。反觀合資品牌,銷售還在背說明書話術,連車載大屏的APP都不會裝。當汽車從“交通工具”變成“生活方式”,會玩用戶運營的品牌才能活下來。
未來的戰場:誰能活到最后?
行業專家預測,未來3年至少有30%的汽車品牌會消失。像哪吒這樣的新勢力,如果融不到下一筆錢,可能撐不過2026年;韓系、法系合資品牌若再不電動化,恐怕要步鈴木、菲亞特的后塵。超豪華品牌必須放下身段學保時捷——推出電動超跑、搞用戶社群,否則連富豪圈都會拋棄它們。
現在的汽車競爭,就像一場“軍備競賽”:800V高壓快充、城市NOA智駕、固態電池……誰慢一步,就可能被甩開一個身位。特斯拉靠FSD(完全自動駕駛)收割高端市場,比亞迪憑刀片電池和DM-i混動通吃性價比,后來者想要破局,要么有顛覆性技術,要么把成本壓到極致。
悅達起亞出口求生、捷尼賽思計劃國產,揭示了一個趨勢——車企不能再“一條腿走路”。中國車企在卷國內市場的同時,也在狂攻東南亞、歐洲;外資品牌則必須學會“在中國,為中國”,否則連本土化改款都做不好,更別提和比亞迪打價格戰了。
2025年的上海車展,像一面鏡子照出汽車行業的殘酷與現實:這里沒有永遠的贏家,只有不停奔跑的玩家。新勢力可能曇花一現,傳統巨頭也可能轉型重生。唯一確定的是,未來的馬路上,會跑著更多智能電動車,而那些跟不上時代的品牌,終將成為博物館里的展品。這場生死游戲,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