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車展上,豐田以“立全球、更中國”為主題,展出了鉑智3X、bZ5等多款純電動車型。面對中國市場的激烈競爭,豐田中國總經理李暉、一汽豐田技術研發負責人王君華等高層接受專訪,首次系統性闡釋“更中國”戰略的內涵:從本土研發到開放合作,從技術反哺到供應鏈共贏。這場轉型背后,既是豐田對中國市場的深度融入,也是一場關于“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探索。
本土需求驅動技術反哺
當被問及“更中國”戰略的核心時,李暉表示:“豐田的使命是制造更好的汽車,但中國市場的變化速度和用戶需求的獨特性,要求我們必須從‘全球標準’轉向‘中國定義’。”
這一戰略聚焦三大維度。首先是本土化研發體系,通過“中國首席工程師(RCE)”制度,培養既懂豐田DNA(安全、安心、品質可靠)又深諳中國需求的人才。例如,鉑智3X和bZ5的研發周期因本土決策流程縮短了30%,并針對性強化了智能駕駛和個性化配置。
其次是開放合作生態,與比亞迪、Momenta、華為等本土企業深度協同。李暉透露:“我們與Momenta合作的智能駕駛系統已搭載于bZ5,其快速迭代能力正是中國市場的優勢。”
最后就是技術反哺全球,中國市場的解決方案將成為豐田全球電動化轉型的“試驗田”。“純電動3.0時代的核心,是用中國經驗解決全球課題。”王君華補充道。
作為“更中國”戰略的核心機制,RCE制度被反復提及。王君華解釋:“RCE不僅是技術開發者,更是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者。”例如,鉑智3X的開發中,RCE團隊從用戶調研到銷售策略全程參與,確保產品與市場需求無縫銜接。
目前,RCE團隊中中國工程師占比超70%,他們兼具豐田基因與本土視角。李暉強調:“未來我們將引入更多跨界人才,讓研發真正‘聽懂’消費者。”
豐田“電動化”的三個階段
豐田的電動化進程被劃分為三個階段:1.0時代,以全球車型bZ4X為起點,但因“水土不服”遭遇挑戰;2.0時代,RCE制度下的鉑智3X、bZ5等車型,實現本土需求與技術融合;3.0時代,中國技術反哺全球,定義下一代純電動車標準。
“1.0時代我們照搬全球標準,結果發現中國用戶對智能化和性價比的要求遠超預期。”王君華坦言。而2.0時代的突破,源于RCE團隊的雙重基因——既傳承豐田的“安全安心”,又融入本土的“用戶思維”。以bZ5為例,其年輕化設計、個性化交互功能均由中國工程師主導開發。
對于3.0時代的愿景,李暉強調:“中國市場的科技迭代速度是全球標桿,我們必須在這里積累經驗,再輸出到其他市場。”
差異化定位與供應鏈共贏破局“內卷”
面對中國車市的“價格戰”與“配置戰”,豐田選擇以差異化破局。
一汽豐田與廣汽豐田分別瞄準家庭用戶(鉑智3X)與年輕群體(bZ5),通過智能化配置和設計風格區隔市場。
還有,在“安全、安心”前提下,與本土供應商聯合優化零部件。“比如鉑智3X的電池包結構,是我們與寧德時代共同設計的成果。”王君華表示。
此外,豐田正加速整合中國智能駕駛產業鏈。李暉透露:“Momenta的算法、華為的智能座艙均已融入我們的技術體系,未來合作將更深入。”
當被問及“中國與海外車型是否分線開發”時,王君華給出明確答案:“新研發體制下,中國需求將深度影響全球車型定義。”例如,下一代凱美瑞或普拉多或將推出中國特供版,但核心仍是“以更好的產品滿足用戶”。
雷克薩斯國產:新能源時代的必然選擇
雷克薩斯上海新能源工廠的落地,被視為豐田在華最大膽的決策之一。李暉明確表示:“國產車型將聚焦純電動領域,目標是用‘中國智造’重新定義豪華電動車。”
這一布局背后有兩重邏輯,第一個是市場驅動:中國新能源車需求占全球50%以上,且用戶對智能化的要求遠超海外;第二個是技術協同:上海工廠由豐田全球BEV負責人加藤直人掛帥,并整合比亞迪的電池技術與本土智能化資源。
對于外界關注的國產化風險,上田達郎回應:“只有在中國生產,才能最快速響應市場需求。這里的供應鏈成熟度全球最高,成本優勢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