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4年首臺皇冠駛入中國市場,豐田已深耕中國60 載,累計服務超2000萬用戶,將中國視為全球戰略的核心要地。
2023年,豐田啟動全球發展新體制,發布 “繼承與進化” 和 “以商品與地區為中心的經營” 方針。
如今,這一理念在中國市場迎來更深層次的實踐,通過全產業鏈的本地化升級,豐田加速推進中國各領域事業發展,推動企業變革與中國發展同頻共振。
2025年,在全球汽車產業加速變革的浪潮中,中國市場憑借迅猛的創新勢頭,成為重塑行業格局的關鍵力量。上海車展期間,豐田以“立全球 更中國”為主題再一次打造本地化戰略新高度。
ONE R&D 與RCE
我們都知道當下中國汽車產業在智電領域的發展已走在世界前列,跨國車企如何在中國這片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豐田給出的答案是:讓本地化戰略從被動適應轉向主動由中國定義。在研發體系革新上,豐田邁出關鍵一步,將產品研發決定權從總部移交中國,并創新設立兩大核心體制。
ONE R&D研發體制整合了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與一汽豐田、廣汽豐田、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發力量,構建起中國獨立的研發體系。這一體制打破企業壁壘,豐田與一汽集團、廣汽集團、比亞迪等合作伙伴優勢互補,開展深度人才交流與培養,以更高效率推動智能電動技術研發,加速產品迭代升級。
中國首席工程師(RCE)體制則是對日本 “主查(CE)制度” 的傳承與進化。由中國人擔任車輛開發負責人,這些深諳中國市場環境與消費者需求變化的年輕工程師被賦予更大權限,全面負責從商品企劃到生產銷售的全流程。本屆車展上多款由中國工程師主導研發的BEV產品驚艷亮相,集中展示了ONE R&D 與RCE 體制下的卓越創新成果。
在豐田的展臺上,全球首發的無疑是展臺焦點。這款由廣汽集團、廣汽豐田、IEM by TOYOTA 共同研發的BEV旗艦車型,同時也是首款搭載鴻蒙座艙的D級轎車,完美融合了豐田的安心安全、高品質基因與中國智慧科技。
由此來看,ONE R&D 研發體制和RCE體制不僅是對市場變化的積極應對,更是豐田扎根中國市場、謀求長遠發展的關鍵之舉。
Mobility for All
在這個以營銷為王的時代。豐田始終以拓展移動自由邊界為使命,秉持 “Mobility for All” 理念,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需求推出多樣化產品與服務。在中國市場,豐田積極布局福祉車、運動品牌GR、自動駕駛車型等領域,為用戶提供多場景出行解決方案。
在福祉車領域,豐田持續深耕,推出多款適配不同出行需求的車型。賽那福祉版和格瑞維亞福祉版作為量產的7 座MPV福祉車型,第二排右側配備電動可升降旋轉座椅,方便行動不便人士上下車,同時寬大下沉式行李箱可容納2臺折疊輪椅,車內空間靈活多變,滿足多元出行場景。
值得一提的是,bZ3福祉改裝版作為國內首款通過安全測試并取得正式公告的副駕駛位旋轉座椅純電動福祉車,在bZ3出行版基礎上進行針對性改裝,電動旋轉座椅設計搭配可存放1臺折疊輪椅的后備箱,為特殊群體出行提供便利,近期還將引入租賃服務。
除此之外,GR品牌則為汽車運動愛好者帶來激情與樂趣。GR YARIS 作為TOYOTA GAZOO Racing 的代表車型,在極端賽事環境中不斷進化升級,“進化版” 預計年內引入中國市場;GR86 Cup 賽事用車,踐行汽車運動可持續發展理念,為賽車愛好者搭建競技舞臺;GR SUPRA GT4 EVO2 在賽事中屢獲佳績,展現出強大的性能實力。
豐田通過多維度的產品矩陣,全方位滿足不同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出行需求。這不僅展現了豐田對消費者多樣化需求的深刻洞察與積極回應,更進一步彰顯了豐田以人為本的造車理念。
電動與智能
豐田作為最早研發電驅技術的企業,在電動化領域,進一步完善BEV 產品矩陣,bZ家族5 款產品齊聚展臺,包括、bZ5以及全球首發的 鉑智7,覆蓋了SUV、轎車、跨界車等多個產品線。實現了智能駕駛輔助的全面升級,成為bZ 系列 “技術本地化” 的集大成者。
在自動駕駛領域,豐田與小馬智行合作的鉑智4X Robotaxi搭載第七代自動駕駛乘用車系統方案,配備豐田車輛冗余系統和安全監控設計,可在復雜城市路況下穩定運行,目前已覆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累計行駛近4000萬公里,讓更多人提前體驗到未來出行的便捷與安全。這也進一步反映出豐田積極適應汽車行業智能化發展的趨勢,不斷轉型以保持市場地位。
2025年是豐田中國新甲子的起點,站在這一重要節點,豐田將以中國智慧為產品研發核心,以中國速度驅動創新發展,讓中國市場成為全球進化的強勁動力。豐田此次在上海車展的一系列動作,確實展現出其在適應中國市場變化上的決心與行動力。
然而,中國汽車市場競爭激烈,新勢力品牌不斷推陳出新,傳統車企也在加速轉型。豐田在本地化進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如品牌形象在年輕消費者心中的重塑、智能生態系統的完善等。總體而言,豐田的此次變革值得肯定,其未來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將取決于戰略落地的速度與效果,以及對市場變化的持續響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