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車市最令人意外的一條曲線,出現在純電小型車和微型車的增長圖上。
截至4月下旬,這一細分市場已累計銷售66萬輛,同比增長60%。在價格下探與政策補貼的雙重作用下,A00與A0級純電車已完成對低價燃油車的幾乎“滅絕式替代”。就在上周,吉利銀河星愿單周銷量超過,累計躍升至全市場前列——標志著這個價格帶競爭格局已經生變。
這是一個結構性的轉折點:消費者不再愿意在車上“花冤枉錢”,但依然對空間、顏值、智能體驗有明確期待。“買得起 + 好用 + 不掉面子”,成為10萬元以下市場新的判斷標準。
東風就是這個判斷的組織性回應。
它并非某款爆款車型的“平替”,而是央企東風對這一結構性轉向的系統化回答:既不放棄設計語言,也不回避智能下沉,更不做廉價感妥協。
當大多數品牌還在用“智能卷高端、低價卷參數”策略試探這片市場,東風已經用一臺定價8.99萬元起、帶天元智駕系統和獨特空間哲學的納米06,給出了自己的結構性下注。
市場分化之下,小車不能再“小打小鬧”
純電小型車市場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價值重構。它不再是邊緣消費力的聚集地,而正逐漸變成整個新能源汽車銷量的發動機。這一輪結構性上升的背景下,用戶的期待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從“夠用”變為“好用”,從“代步”變為“生活的一部分”。
06的到來,不是從“產品空白”中殺出重圍,而是從“產品冗余”中重新找回方向。
它面向的是一群典型的新世代家庭用戶——25-35歲的城市年輕人。他們希望車“看起來不廉價”,又“開起來不復雜”,最好還能承載自己周末逃離城市的愿望。這是小型車史無前例的場景壓力。因為在過去,這個細分市場往往只被視為通勤或城市交通的廉價解法,從未真正承載過“完整生活”這樣的心理預期。
而納米06,恰恰是從“用戶的生活方式想象力”出發,重新定義了一臺小車的結構。
4.3米的車長、2715mm軸距,在空間表現上遠超同級,不僅是數據領先,更是在細節規劃上徹底摒棄了過去A0級“能坐就行”的妥協邏輯。得房率達到85%,配合35處巧思儲物空間與500L后備廂,能夠實打實裝下一個五口家庭的出游行李。
更進一步,天地門、觀星榻、可變露營平臺、車載外放電——這類曾經只存在于中高端SUV、硬派越野場景中的“生活型功能”,被第一次帶入了10萬元以內的價格區間。陳兵在專訪中回憶,天地門這一設計從2023年夏天內部就爭議不斷,最后拍板時的原則是:“一定要讓這臺車有屬于自己的標簽,而不是別人的殘影。”
這種從“獨立設計邏輯”出發構建產品價值的方式,正在成為10萬級市場的新趨勢。用戶不再滿足于基礎參數的堆砌,而是要看到功能背后的審美與表達。在發布會現場,納米06展示的“輕戶外生活場景”成為最受歡迎的打卡點,正是這種用戶心理的外在化呈現。
一個市場能不能走出價格泥潭,關鍵就在于有沒有人愿意重新賦予它結構。而東風納米06,就是在A0級電動車這個最難講出新故事的板塊里,硬生生打出了一個“場景邏輯”的切口。這也是它區別于海鷗、五菱繽果等產品的真正底色:不只是配置超綱,而是認知躍遷。
智能“做得好”不難,“做得下”才是組織能力的分水嶺
東風納米06的發布會現場,智能駕駛系統的實機演示讓不少人感到意外:一臺售價不滿9萬元的車,居然能自動上下匝道、跨層記憶泊車、繞障變道,還不依賴高精地圖。
這不是第一次有人在10萬元區間談智能化,但這確實是第一次,有品牌把一整套L2+級別的智駕系統作為標準配置,實實在在地交付。
“技術必須做到極致可靠,才能讓用戶安心托付。”東風集團戰略規劃部總經理、東風研發總院院長楊彥鼎在接受采訪時說,“但智能化不能只停留在PPT里,更不能只停留在高端車里。我們要讓技術下得來、用得起、體驗還得好。”
在他看來,智能化技術的普惠,考驗的并不只是芯片或者攝像頭,而是一個系統性工程能力。以天元智駕為例,它搭載的是一整套端到端的可解釋算法模型,用“大腦+眼睛”的結構來模擬老司機的路徑規劃思維。其中,“仿生視覺+慣導”的雙目攝像頭配合IMU陀螺儀,可以準確識別異形障礙物、限速標志、施工區變道等高頻真實場景,這就意味著它不是依靠地圖完成指令,而是依靠感知和判斷完成決策。
“我們用一個大模型打通感知、預測、規劃、控制四個環節,最難的是讓它可解釋、能不斷自我迭代。”楊彥鼎強調。
這套“自進化的智駕系統”,背后連接的是東風研發體系20多年的技術積累——2.44萬項專利儲備、覆蓋智能網聯、動力總成、架構平臺、電池安全等多個底層模塊。而要將這些能力整合、壓縮、平衡成本后投入一款8.99萬元的車型中,還要在軟件架構、硬件集成、測試驗證上做足功夫。
納米06所使用的“天元OS”操作系統便是一項重要支撐。這套自研系統不僅打通了車身、底盤、動力域等多個控制域,還實現了智能座艙與智駕功能的場景聯動。比如用戶啟動“露營模式”時,系統會自動調節空調溫度、外放電開關和氛圍燈邏輯,讓體驗變得“像人一樣懂你”。
“我們希望未來的座艙是一個可以主動適應人的空間,而不是讓人適應機器。”楊彥鼎說,“智能,不是為了堆技術,是為了增強人的感知和表達能力。”
從智駕到智艙,再到智能熱管理系統(智焓),納米06的技術路線始終圍繞“用戶是否真正會用、好不好用”這個邏輯展開。陳兵也坦言:“智能化這件事,很多品牌說得很玄,我們希望它變得很實。”為此,東風還在納米06上引入了“場景化功能映射”機制,比如露營、電動座椅小憩、寵物模式等,都是通過OTA不斷進化的“實用派智能”。
技術不是炫技的資本,而是企業系統能力的驗證器。尤其在10萬元這個極具價格彈性的市場區間里,能不能把智能真正“做得下去”,最終拷問的是研發-采購-測試-品控的全鏈條。
正如張俊在發布會前的一次閉門采訪中所說的那樣:“我們知道這件事很難。讓智能不貴,又不降標準,只能靠自己有底子、有體系、有組織力。”
東風選擇用納米06去驗證這套體系。在智能汽車的“下沉階段”,真正難的不是拼誰跑得更快,而是誰能讓更多人真正上車。
一款產品的爆點,可以靠價格;一個品牌的躍升,只能靠體系
在智能化和新能源成為汽車行業“基本盤”的今天,如何在細分市場站穩腳跟已不再只是產品問題,而是系統能力與品牌韌性的問題。
東風納米顯然意識到這一點。
從納米01到納米06,這個年輕品牌并不是靠“孤注一擲”的爆款打法在前進,而是在以“組織協同+產品節奏+用戶共創”構建屬于自己的品牌通路。用東風納米營銷事業部副總經理余岳峰的話說:“我們不是只造一輛好車,而是要讓品牌變成有溫度、有持續表達力的生活平臺。”
這不僅是一句營銷辭令,而是東風在體系上做出的戰略安排。納米06并非“臨時調配”的項目,而是納米品牌規劃序列中的關鍵一環——其被賦予的使命,是打開“用戶心智”,在10萬元價格帶完成從銷量破圈到品牌破圈的躍遷。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東風納米在用戶端的運營顯得格外“用心”。余岳峰透露:“我們組織過超過1000場用戶共創活動,邀請了2萬名‘米友’參與產品定義。這臺車的很多設計元素,包括內外飾配色方案,都是用戶一起選出來的。”
這種“用戶向內”的運營邏輯,與傳統車企“由內而外”的產品發布路徑形成鮮明對比。不僅如此,東風納米還在嘗試把用戶運營與產品節奏緊密綁定:從納米01積累的使用數據與真實反饋,被實打實地反映在06的空間優化、場景功能、配色定義上。而在納米06發布現場,多個“共創版”配置也同步亮相,成為用戶參與感的直接呈現。
“我們不是造千篇一律的工業產品,而是造一臺讓國民玩得起、玩得盡興的車。”余岳峰反復強調這一點。在他看來,“好產品”不再只是研發端定義的事,更是組織與用戶共同塑造的結果。
這背后,是一套協同效率極高的體系能力——從平臺到供應鏈,從價格體系到營銷通路。張俊在內部講話中曾說:“不是靠補貼堆銷量,而是靠認知拉動結構。產品是結果,品牌是過程。”
東風納米顯然已經意識到,10萬級市場不是“臨時紅利”,而是中國新能源結構性轉向的前哨。誰能在這個價格區間完成品牌感知的建立,誰就掌握了通向大眾智能化的第一入口。
這一點,也反映在其海外節奏上。納米06的右舵版本已同步啟動,命名為“Vigo”,面向東南亞、拉美等新興市場。在采訪中,余岳峰也表達出對“全球國民車”角色的規劃預期:“我們并不認為智能車只能服務中國消費者,像納米這樣具備普適性、可靠性與生活適配性的產品,也可以進入世界更多市場。”
而為了讓“東風納米”這個年輕品牌真正站穩,東風汽車在資源上也進行了大力度傾斜。龔濤指出,納米06所使用的馬赫E電驅動平臺、第三代“智焓”熱管理系統、量子架構3號平臺,均為東風集團重點戰略技術模塊,首次向10萬級市場下放。“你可以說,它是這個價格帶最有背景的一輛車。”他笑著補充。
最終,產品力是起點,用戶力是過程,品牌力是終點。東風納米06承擔的不只是“銷量任務”,而是“用戶入口”“品牌印象”“出海試水”三位一體的復合角色。它是東風應對新能源結構重構的前線,也是央企體系機制優化的一次實踐樣本。
“我們不靠一個爆點活著,而是靠一個體系生長。”余岳峰說,“這臺車的發布,只是東風納米故事的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