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期間,汽車行業發生了一個看似細微卻意義深遠的變化:包括小米、蔚來在內的多家造車新勢力,紛紛將宣傳標語中的 “智駕” 一詞改為 “輔助駕駛”。這一小小的措辭變動,在汽車圈乃至整個出行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討論。它究竟是一種進步還是倒退?背后又折射出怎樣的行業現狀與發展趨勢?
小米 SU7 “爆燃” 事故敲響安全警鐘
不久前,小米 SU7 “爆燃” 事故成為社會焦點。這起事故不僅讓人們對的安全性產生質疑,更重要的是,它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當下消費者對輔助駕駛存在的嚴重誤解與盲目信任。
在網絡上流傳的眾多新能源車駕駛視頻中,令人擔憂的場景屢見不鮮。不少用戶在開啟輔助駕駛功能后,便開始分心駕駛,有的雙手離開方向盤,有的甚至在駕駛過程中打瞌睡、玩手機、看視頻。他們似乎將車輛完全交給了輔助駕駛系統,誤以為自己進入了 “自動駕駛” 的無憂狀態。然而,現實卻無比殘酷,這些分心駕駛行為往往成為碰撞事故的直接誘因。據相關數據顯示,因錯誤使用輔助駕駛功能導致的交通事故數量正呈逐年上升趨勢。
車企將宣傳中的 “智駕” 改為 “輔助駕駛”,從安全角度來看,是一次極為必要的糾正。“智駕” 一詞在很多消費者心中,容易產生車輛具備高度智能、近乎自動駕駛的錯覺。而 “輔助駕駛” 則更加直白、準確地表明了該系統的真實功能 —— 它只是輔助駕駛員,絕不能完全取代駕駛員對車輛的操控與責任。這種宣傳字眼的改變,旨在讓消費者清晰認識到輔助駕駛系統的能力邊界,重新喚起他們對駕駛安全的重視,時刻牢記自己才是保障行車安全的第一責任人。
車企面臨日益嚴格的管控壓力
近段時間以來,相關部門對車企在輔助駕駛能力宣傳方面的管控力度不斷加大。公安部明確表示,對于虛假宣傳自動駕駛并導致嚴重后果的行為,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直接可判刑。這一嚴厲舉措無疑給車企敲響了警鐘,讓他們深刻意識到在輔助駕駛宣傳上不能再肆意妄為。
同時,國標 GB4471 也對 ADS 輔助駕駛系統在介入與非介入狀態下的事故責任判定給出了明確建議。這進一步規范了輔助駕駛領域的責任劃分,使車企在產品宣傳與技術應用時必須更加謹慎。在此背景下,車企將 “智駕” 改為 “輔助駕駛”,是對政策法規的積極響應,也是規避法律風險的明智之舉。
此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部分車企為了吸引消費者眼球,過度夸大智駕系統的功能,甚至模糊了輔助駕駛與自動駕駛的界限。這種不規范的宣傳行為不僅誤導了消費者,也擾亂了市場秩序。如今,在監管部門的嚴格管控下,車企不得不回歸理性,以更加嚴謹、負責的態度對待輔助駕駛的宣傳與推廣。
行業長遠發展的積極變革
從表面上看,將 “智駕” 改為 “輔助駕駛”,似乎削弱了新能源車企在宣傳上的亮點,是對車企的一種 “打壓”。但深入分析就會發現,這一細節改動實則蘊含著諸多積極影響,是對當下智駕宣傳亂象的有力約束,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創造一個安全、良好的智能出行環境。
對于消費者而言,更準確的宣傳表述有助于他們正確認識輔助駕駛功能,避免因誤解而產生危險行為,從而保障自身及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當消費者清楚了解輔助駕駛的真實能力后,能夠更加合理地使用這一功能,在享受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會放松對駕駛安全的警惕。
從車企自身發展角度來看,摒棄夸大宣傳,回歸技術本質,有利于企業集中精力提升輔助駕駛技術的實際水平。以往,部分車企將大量資源投入到宣傳包裝上,而忽視了技術研發與優化。如今,在規范的宣傳環境下,車企只有通過不斷提升技術實力,才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這將促使整個行業從注重營銷噱頭向注重技術創新轉變,推動輔助駕駛技術朝著更加成熟、可靠的方向發展。
對于整個智能出行行業而言,這一變革是一次撥亂反正,有助于重塑行業形象,增強消費者對智能汽車的信任。過去,由于智駕宣傳亂象,部分消費者對智能汽車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持懷疑態度。隨著宣傳的規范化,行業將逐漸回歸理性發展軌道,吸引更多消費者接受并選擇智能汽車,為智能出行產業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多家品牌將 “智駕” 改為 “輔助駕駛”,是在安全事故頻發、監管日益嚴格背景下的必然選擇,是行業發展過程中的一次理性回歸。這一變化雖然看似細微,但卻對消費者安全、車企發展以及行業進步都具有深遠的意義。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輔助駕駛宣傳與技術應用的不斷規范,智能出行的未來將更加安全、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