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忍不住要給我的電腦進行升級了,當年14代酷睿發布的時候就想升級電腦,可是14代酷睿并沒有實質的進步只是提升了頻率,而且想著下一代處理器會更換接口,主板不能通用就忍心再等一等。現在英特爾酷睿Ultra系列桌面CPU價格有了不小的優惠,整體性價比很高了,是時候下手了。
先來介紹下我現在電腦配置,升級電腦嘛,肯定是舊的硬件能用的還要繼續用,降低升級成本。

我的電腦配置當時整體屬于中端配置,日常辦公游戲屬于夠用的水平,但是畢竟已經是很多年前的配置了,平臺太老了,M.2固態硬盤只支持PCIe3.0,內存也只支持DDR4,有些跟不上潮流了。

那么想要升級配置,首先要確定我使用電腦來做什么,這樣才能知道我本次升級的配置該如何選擇。我的電腦最重要的應用就是處理圖片和視頻,使用LR導入導出照片對CPU的要求較高,我現在的i5 10600KF動不動就會占用100%,處理大量文件時也要消耗大量的內存。除了工作,偶爾也會玩玩3A大作的,所以除了CPU、內存,對于顯卡也是有一定的要求,不過因為顯卡剛升級到華碩TUF-RTX4060TI-O8G-GAMING不久,現在也還夠用,這次就暫時先不升級顯卡了。
本次計劃主要是升級CPU,但是因為英特爾酷睿Ultra需要使用最新的主板,主板也被迫需要升級,而Z890主板不再支持DDR4內存,雖然不計劃提升內存容量,也需要更新為DDR5內存。另外擔心240的水冷對于Ultra 7 265K的散熱可能會有些吃力,水冷也計劃升級為360的。所以本次升級的硬件為CPU、主板、內存和水冷散熱器。
CPU:英特爾 酷睿 Ultra 7 265K
英特爾 酷睿 Ultra 7 265K,采用20核20線程設計,包括8個P核(大核)和12個E核(小核),主頻率為3.9GHz,P核E核最大睿頻頻率分別為5.2GHz和4.6GHz,三級緩存達到30MB,基礎功耗為125W,最大睿頻功耗250W。相對于上一代的i7 14700K,它的最高線程頻率和全核睿頻頻率均有下降,沒有了超線程技術,但是它二三級緩存有提升。

主板:華碩TUF GAMING Z890-PLUS WIFI
英特爾 酷睿 Ultra 7 265K更換了LGA1851接口,與之搭配并能發揮全部性能的主板非Z890莫屬了。主板如果預算夠,當然盡可能的要選擇一線品牌,華碩作為電腦配件領域的佼佼者,當然是我的第一選擇。而充滿ROG系列主板因定位較高,實在望而卻步,這時性價比更高的TUF GAMING成為了我的最佳選擇。

華碩TUF GAMING Z890-PLUS WIFI為標準的ATX主板,配色方面延續了TUF GAMING經典的黑色設計,簡潔百搭。它的CPU插槽為LGA 1851,全面支持英特爾酷睿Ultra 200S系列處理器。

至于做工用料方面,它一如既往的厚道,采用了8層PCB板打造,具備更優異的電氣性能和穩定性。供電方面的配置也是相當給力,Digi+VRM數字供電控制,為CPU超頻提供穩定和純凈的電流。16+1+2+1相供電設計,每個可處理高達80A電流,配合雙8Pin特質供電接口,完全能夠滿足Ultra9 285K等處理器的超頻需求,應對我的Ultra7 265K更是游刃有余。


內存方面,搭載了4個DDR5插槽,單條最大支持48GB,總容量最大支持192GB,頻率方面,最高可以超頻到9066MT/s,可以充分挖掘內存的超頻潛力,也完全可以滿足我想使用8000MHz頻率內存的想法。內置的AEMP 3.0和DIMM Fit讓我們能夠輕松超頻和尋求長時間穩定的優化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