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東風以11.99萬元至14.99萬元價格上市,業內不少人對這款車的市場前景還是比較看好的。當然,這款車最終能否幫助東風日產重新支棱起來,價格僅僅是一個方面,還需要由許多其他因素共同決定。今天僅從我個人相對擅長的領域——座艙設計(乘坐舒適性)來談談這款新車。
其實我在兩年前就專門寫過在中國的首款高端新能源SUV——《日產艾睿雅,合資新能源中的一股清流》,雖然艾睿雅沒有幫日產在新能源賽道上掀起任何聲浪,甚至我在路上沒有碰到過任何艾睿雅的車主,但我依然認為艾睿雅的座艙設計是可以為后來者提供很多借鑒思路的,比如滑動Console,比如帶有觸摸調節的裝飾條,比如前排打斷的Console布置已經被很多友商搬上了自己的車。
又過了三年,日產卷土重來,這次把寶押在了風險更大的純電轎車上。了解中國新能源市場人的都知道,純電SUV的銷量要優于純電轎車,純電A0級車的銷量要優于純電B級車的銷量。
目前在中國純電B級轎車這個市場上,唯二能闖出一片天地的只有小米SU7和特斯拉Model 3。其余的純電轎車銷量高的要么是A0級的車,要么就是遍大街的網約車,所以東風日產N7從市場定位這個角度來說,處于很大的一個壓力圈中,如果沒有點不一樣的地方,很難去破圈。
所以你會看到東風日產N7在上市前很早就把它的局部特征——座椅拿出來宣傳了。當然座椅的確是目前新能源市場競爭的重點之一,拿座椅來宣傳的車型很多,但是幾乎只宣傳座椅的就很少見,這可能跟日產向來就有“舒適大沙發”的傳統是有一定關系的。
包括去年小鵬P7+上市前突然沖了個熱搜,說小鵬的座椅為啥那么舒適,是因為小鵬去挖了日產的一個座椅團隊。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日產的座椅工程能力是在行業內得到了高度認可的,那東風日產當然不能放過這個賣點,從這一點來說,傳統車企也是學會了新能源的營銷方式。
之前網絡上出現了日產N7和奔馳E級的座椅拆解對比,作為興趣愛好,我只是發送了幾個潦草的評價,并沒有任何贊揚,沒有想到接連得到東風日產高層的互動,還有人專門來要聯系方式詢問具體細節。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東風日產的管理層也是非常重視新形勢下社交媒體營銷的應用,這也是一個不小的轉變。
如果東風日產N7還是只做一個普通的舒適性大沙發,那也就不存在現在這些宣傳點。畢竟從新勢力里面去挑選任何一個車型出來,它都會告訴你用了多大面積的Napa真皮,用了多少層的舒適性材料,用了多環保材料,用了多少點的按摩,用了多少秒就可以升溫或者降溫的通風加熱,如果日產也只是宣傳這些,那就顯得太普通了,在一眾更擅長宣傳的新勢力玩家面前很難殺一條血路。
其實東風日產N7這次座椅的殺手锏,在于一整套的智能傳感器布置在座椅中,可讓駕乘時人的肢體語言通過埋在座椅內的諸多精密傳感器,來給到車機一個輸入,再通過高速的計算,通過氣袋充氣量的變化,不斷調整氣袋的高度,給駕乘者提供一個可以隨時變化的支撐感,讓身體隨時處于一個最舒適的狀態。
這套硬件和軟件的東西應該是行業首批應用在商品車上,跟MEGA或者ET9那種通過路面或懸架的反饋實時調節坐墊氣袋軟硬的功能,其實有一些異曲同工之妙。日產的巧妙之處在于給這套系統取了一個帶“AI”的名字,既符合當前的潮流趨勢,又顯得更有科技感,還會讓你在駕乘時多幾分樂趣。
因為我沒有拆解過這臺座椅,甚至都沒有多少機會去接觸到這臺實車,也只是通過幾個視頻片段淺看了一下,所以沒法對座椅的結構和優勢來做更多的剖析。而且這臺座椅應該也是要通過更多的駕駛動態才能體驗到更多的舒適性。
那我們通過靜態能看到什么呢?
在靜態的展車模式下,當你坐在駕駛位置的座椅上時,座椅能自動識別到你的身材大小,通過側翼的氣袋充放氣,調節坐墊和靠背側翼的位置,來給你更充分的包裹。如果你覺得感受還是不太明顯,當你在座位上時,刻意把身體肋部往靠背側翼上靠或者去擠壓,去側向拿取其他座位的東西時,就能感受到側翼有一個明顯的夾緊力瞬間變化固定住你的身體,當你保持這個姿態幾秒鐘時,側翼又會往回稍微松開一點點,這說明它的智能傳感器非常靈敏,只要你一調整姿態就會有反應,那為啥又會往回調整一些呢,這說明傳感器非常聰明,剛開始的調整一步到位,讓你固定住身體,后面識別到你保持住這個姿態后,會根據松緊做一些適當的優化,不會讓你長時間保持壓迫感而覺得不舒服。
總之這個AI的加入,讓整個座椅更智能,更有科技感,更有趣味。
這跟智界S7、小米SU7、騰勢Z9那種在駕駛時的主動側翼的調整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那種運動取向轎車的側翼調整,是根據路面側傾和懸架壓縮帶來的反饋再給到座椅一個指令去夾緊身體,不會在靜態下有動作。
就像陳震老師測評小米SU7時說道“這個感覺不是那么強烈,甚至沒有……”,因為它有一些時間滯后性,也不是像日產N7完全是通過座椅的傳感器來識別身體姿態的原理一樣,所以帶來的直觀感受是有差別的,而且N7的傳感器遍布靠背和坐墊,多達49個,這也是其他帶主動側翼的車型是不能比擬的——傳統車型在座椅里面最多也就10點SBR傳感器感應,這個感應也只能幫助汽車識別有人在座位上了、提醒系安全帶,所以安全帶報警提示音就是通過SBR傳感器識別來的。
通過日產N7和奔馳E級座椅對比的鏡頭,我們也能看到N7的傳感器有點類似SBR的傳感器,它的原理是什么呢?就是小凸點代表一個傳感器,傳感器背后有一個很小的微孔,里面有一個電阻,人一旦靠壓到發泡上時,通過人的重量擠壓排出微孔的空氣,讓傳感器里面的印刷線路導通,當人身體離開,空氣重新進入微孔,電阻增大,印刷線路斷開,通過這個導通和斷開的不斷變化,將指令傳遞給控制器,再通過芯片系統的計算,實時傳遞給氣泵充氣放氣的指令,就能調節氣袋的高低了,轉化給人的感覺就是夾緊或者放松了。
那么傳感器除了自身本身比較精密外,對發泡的要求比較高,發泡軟硬度要保證穩定性,不能缺料空洞凸點塌陷,否則就不能讓傳感器更“精密”,就會亂發指令。
據參加了東風日產N7座椅宣講會的小伙伴透露,這套傳感器系統來源于一個廣東的供應商,其實這個供應商我接觸了快四年,前段時間還見他們的銷售在朋友圈發日產N7的宣傳資料。
而這家供應商實際上是做風扇起家的,在座椅上先從通風系統入手,他家的理念很好,雖然不做整椅,但是挖了一大幫整椅的技術專家來研發,按照他們的說法是:要想把整椅零部件做好,先要懂整椅是怎么做出來的,先要把整椅的布置原理搞懂。他們一直抱著這個理念在潛心研發,能做出這個系統,我一點也不吃驚,并且他們的配合態度相當好,即使有些時候不是供應商的問題,他們也會全程來配合服務,或者來搞懂里面的原理,這是我遇到最配合的供應商,所以印象非常深。
而且東風日產這次非常會營銷,在日產N7上市之前很早就先是給廣大汽車媒體/博主送了一批用老的日產座椅改造而成的辦公座椅,然后緊跟形勢,加班加點把日產N7的AI云毯座椅的文創產品開發出來,又給汽車媒體/博主們送了一批,感覺汽車媒體圈里誰沒有收到東風日產送座椅誰就沒有份量似的。我倒希望這次N7和N7的這個文創產品在銷量上都能雙豐收,對日產來說既是一個不錯的收益,也是東山再起的機會。
如果你覺得東風日產N7這次只重點宣傳了前排座椅,只有前排座椅有特點,那就大錯特錯了。大家理解的傳統純電轎車,都是底盤受電池抬高影響,頂部高度又不能變,后排座椅很多都是“小板凳”,對膝彎不能進行有效支撐……那么N7完全不是這種感覺,不但坐墊在X向上很長,同時在坐墊前端的Z向傾角也做得很好,絕對沒有讓你坐小板凳的煩惱。
這一點也可以通過扶手與坐墊的搭配看出。N7的后排扶手并不完全算全尺寸大扶手,一般的全尺寸大扶手都要把頭枕跟扶手做成一體式,放倒后與坐墊寬度一致(比如Model 3)。如果做成非全尺寸扶手的話,扶手都是懸空的,不會與坐墊接觸,但是N7的非全尺寸大扶手是與坐墊接觸的,說明坐墊的高度、寬度和傾角結合得很好,否則不可能與非全尺寸大扶手底部接觸。
當然這個非全尺寸大扶手本身在自己的厚度和長度上也做了一些優化,比一般的非全尺寸大扶手更厚更長,能帶來更好的舒適感。杯托的橫向布置也不會像小米SU7那樣減少手肘的支撐面積。
但是日產N7這個扶手也不是沒有缺點——由于想保證支撐的軟帶來的舒適感,發泡特別厚特別軟,用手長時間按壓后,表皮不容易恢復。
后排坐墊有沒有加長從那里可以看出來呢?從坐墊底部結構與坐墊寬度的差異對比,可以大概看出坐墊的寬度。那么再同時對比一下同級別的SU7和Model3,就大概能看出端倪。而且通過這個角度對比,你會發現日產N7的后排坐墊厚度明顯優于小米SU7,而整個坐墊寬度也都是一致的,不會像小米SU7在中間位置會減短。
同樣從這個角度對比來看,正是因為日產N7后排坐墊下方有一個更大的空間,習慣于乘坐時把腳后跟放進椅子下方的乘客就有了放腳的空間,Model3顯然是不能這樣操作的。而這樣的好處是,當你久坐時,可以改變一下坐姿,不用一直把腿向前,可以收放自如。
那么類似小米SU7的后排坐墊,為啥中間要短一塊,那是因為小米SU7的Console后端會傾占中間乘客的放腳空間。那么日產N7為啥能齊平,則是因為它在Console這里偷了空間,腳可以放到Console下面去。小米SU7雖然也偷了一點空間,但是底部有一個外露的儲物盒布置會有一些干擾。
新勢力現在賣車都是講究“冰箱彩電大沙發”,日產的“大沙發”是祖傳配方,那冰箱和彩電也要跟上形勢。不過N7的冰箱受轎車Console高度的影響,只能在前排上面單側開啟,會影響后排和副駕駛的使用便利性,如果能做成前排雙側使用就更好了。
Console為了提高手肘依靠舒適性,把面積全部留給了軟包,這也是我在轎車中見過最平整、面積最大的Console扶手表面。
冰箱的控制全部在車機里面,而為了讓你知道怎么開啟這個冰箱,一打開冰箱調節界面,在右側有一個醒目的藍色示意圖提示你,讓你不必到處亂掰,車機顯示屏上還有一個能與用戶互動的“小精靈”,東風日產也是學到了新勢力的這些精髓。
在座艙內,除了后排座椅寬大、前排Console扶手寬大外,門板上的扶手支撐面積也是同級別里面最寬大最舒適的,關鍵是還不侵占座艙Y向空間。
通常,轎車的后備箱空間不算太好,而N7因為后排坐墊比較寬,所以在后備箱內也可以盡量的往坐墊下偷空間,這讓它的后備箱看起來比同級別要大。
其實從天籟、軒逸、逍客的換代車型開始,日產在設計層面已經上了很大一個臺階,再不是過去老掉牙的款式。日產N7繼續在這方面進行升華,加上座艙靜態的懸浮式大屏、懷擋、大平層Console、貫穿式出風口、升降式杯托、隱藏式門把手、電動門鎖按鈕、撥動式玻璃升降按鍵、巨型天幕……
很多人都在說,如果把N7車標蒙住沒多少有人能看出這是一臺日產,說它是小鵬、極越都有人相信,甚至整體風格比比亞迪的更簡潔和時尚。
當然,也有人懷疑這是不是東風奕派的換殼?但這么說吧,把同樣的預算給到東風奕派的團隊,他們做不出同樣質感和完成度這樣高的一臺新車型來。就我個人來說,我可能不太喜歡前臉那個獠牙的大燈造型——則讓整個風格太有“攻擊性”了,畢竟日產的風格還是普遍偏中庸一點。但是,如果又都設計成千篇一律的瞇瞇眼,那也沒法能讓人記得住你的特點……
也許在新能源破局的道路上,日產正是需要這種“兇狠”來逼自己一把。
這車唯一不像新勢力特征就是這化妝鏡的外殼做成了純塑料的,這一點倒很像日本車的做法。
最后還是要挑幾個刺:
這扶手拉帶設計得有些隨意,除了拉動鼓包外,還把后排靠背頂了個坑——
扶手位置的遮羞簾與蓋板的搭界方式也許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案——
后排安全帶鎖扣沒有完全露出來,對使用有些許影響——
前排座椅背板與面套的搭配交界位置,看起來有一些造型設計問題——
最后cue一下本田,當豐田鉑智3X和日產N7都開始在中國新能源賽道上發力時,Honda你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