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降本增效,吉利在業務聚焦上的調整,遠超業內預期。
5月15日,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0175.HK)召開了一季度業務發布會。在發布會上,公司負責人對公眾宣布了高層人事調整,企業組織架構變化,并回應熱點關切——上市僅一年的極氪(ZK.N)為何推行私有化,并注入港股上市公司?
“今天的合并是我們必須做的事情,時間不等人,市場已經不會給我們容錯的空間了。”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桂生悅如此強調回歸“一個吉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2024年下半年起,作為連續十余年上榜《財富》世界500強的汽車巨頭(2024年排名第185位),吉利控股集團從鼓勵賽馬轉向聚焦整合,本質是傳統車企在新能源賽道上,從廣撒網到攥緊拳頭的抉擇。
在一系列堪稱閃電重組的操作的同時,吉利汽車交出了一季度的成績單。吉利汽車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24.95億元,同比增長25%;歸母凈利潤56.72億元,同比大幅增長 264%,毛利率提升至15.78%,盈利能力改善。這主要源于吉利新能源業務爆發式增長,以及隨之而來的規模效應。
此外,吉利的全球化擴張帶來一筆額外收獲,外匯匯率波動為其貢獻了20億元-23億元稅后凈收益。同時,極氪實現了從虧損5.4億到盈利5.1億的業績改善,以及吉利內部研發和采購成本優化,也體現了傳統車企在整合資源、應對復雜外部環境時的速度。
吉利汽車(
0175.HK)2025年一季度發布會現場。攝/李皙寅
吉利為何放棄 “多生孩子好打架”?
5月7日,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吉利汽車”,股票代碼:0175.HK)宣布,計劃收購極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極氪”,股票代碼:NYSE:ZK)已發行全部股份。在業內看來,這一舉措頗為突然。
此前,吉利奉行著“多生孩子好打架”的多品牌戰略,圍繞不同的消費能力的客群和車型,打造了十余個不同的汽車品牌,甚至被業內視為傳統車企孵化新勢力的范本。這些汽車品牌有著較強的自主決策權力,并擁有相對獨立的研發團隊和運營架構。極氪便是這一策略的典型產物:誕生于領克純電事業部,用時三年即成為最快IPO的造車新勢力,并以豪華純電定位站穩市場。
但這一模式的代價逐漸顯現。桂生悅對《財經》直言,此前吉利汽車品牌小而散、散而亂,很難應對現有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日益復雜的經濟環境。
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自2024年下半年開始,吉利整個體系開始大規模整合。
2024年9月,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公司誕生地發布了戰略綱領,標志著吉利從鼓勵內部賽馬的積極擴張,轉向強調內部協同的整合聚焦。緊接著,LEVC翼真、雷達等汽車品牌先后并入吉利汽車,領克和極氪整合為極氪科技集團。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上市一年的極氪科技私有化。
極氪誕生于2021年,脫胎自領克品牌旗下的純電事業部。當時,業內普遍有聲音認為,傳統汽車巨頭難以造出符合智能電動車時代消費者需求的好車,面臨淘汰。在這一背景下,極氪作為吉利探索未來的一塊試驗田,集合資源、人才、產能、技術,并由安聰慧直接帶隊成立。用時三年,成為最快IPO的造車新勢力,并在銷量上站住中國純電豪華汽車銷量龍頭企業的身位。
報告期內,極氪科技集團業績亮眼,總交付量達11.4萬輛,收入 219.6 億元,毛利率提升至 18.8%,凈利潤 5.1 億元,去年同期虧損5.4億元,實現扭虧為盈且同比增長近兩倍。極氪品牌銷量達4.1萬輛,同比增長25%,毛利率21.2%,具備一個豪華品牌的財務表現;領克品牌實現銷量7.3萬輛,同比增長19%。
曾有不同車企的高管對《財經》感慨,極氪的成立,推動了其所在汽車集團獨立成立、孵化造車事業群,乃至獨立公司的進程。幾年下來,所謂智能電動汽車的產品和服務,不再是“跨界造車新勢力”的專屬。
吉利內部的整合并非一蹴而就,伴隨整合的深入,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就逐漸暴露出來。比如,極氪和吉利汽車作為在美國及中國香港,作為兩地獨立上市的公司,業務整合就需要各自走流程,通過董事會和股東大會批準,溝通成本極高、效率很低。同時,由于各自的員工激勵機制不同,會出現不同團隊各自爭取利益的情況,降低整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