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8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指出:到2025年,大型煤礦和災害嚴重煤礦基本實現智能化,露天煤礦實現智能連續作業和無人化運輸。
在踏歌智行副總裁兼董事長助理趙斌看來,正是從2020年開始,礦山無人駕駛產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發展階段,包括踏歌智行在內的頭部企業開始逐步具備在一個礦區讓幾十輛甚至上臺輛無人駕駛礦卡常態化和批量化運營的能力,并形成了一些具備示范效應的標桿無人駕駛礦區。
在5月15日至17日,由中國百人會和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專用車產業創新發展大會暨專用車科技展(2025)期間,趙斌表示:“目前已經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礦山無人駕駛產業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從1到10的發展階段,行業滲透率已經在2024年突破1%,會迅速提升至10%。
圖源:踏歌智行
作為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企業,踏歌智行是國家級高新技術、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司專注于礦用車無人駕駛技術、產品研發和無人礦山整體工程化設計及實施。其推出“車-地-云”架構,奠定了礦區無人運輸解決方案的框架基礎,并搭建由車載系統、地面系統、云控平臺三部分組成的“曠谷”無人運輸一站式解決方案。
截至目前,踏歌智行已累計服務超過30個智能化露天礦無人駕駛運輸項目,500余輛無人駕駛礦用車累計安全運行近1000萬小時。其中,在新疆一處露天煤礦中,踏歌智行就有70多輛無人礦卡進行常態化運營。
“在最適合無人駕駛運營的場景下,大家的效率其實都達到80%、90%,甚至接近100%的人工效率了。”在趙斌看來,如果礦區的作業工礦合適,無人駕駛礦卡的工作效率已經基本和人工駕駛相同,而且隨著技術的持續迭代,無人駕駛礦卡的效率甚至有望突破人工極限,“最新的數據是,礦山無人駕駛在最好的場景下,它們的周均效率可以到110%,今年我們要沖到120%。”
甚至和國外的頭部礦山無人駕駛企業日本小松制作所、美國卡特彼勒相比,趙斌認為中國企業也已經在技術上實現彎道超車。
“跟頭部的兩家海外企業相比,大家能在一個水平線上競爭,中國某種程度上規模化已經超過他們了。”趙斌認為中國礦山無人駕駛企業受益于國內的無人駕駛產業大環境,實現了更高程度的智能化,包括大模型的應用。相比之下,小松和卡特更多還是基于純規控,只是因為起步更高,兩家公司在特定場景中已經做的很清楚了。
圖源:踏歌智行
雖然技術進步明顯,而且已經出現了部分高效率標桿無人駕駛礦區,但是據億歐汽車觀察,在進一步的推廣中,相關企業并不能直接批量化復制已有的礦山無人駕駛系統。
對此,趙斌也非常坦誠的表示,這也說明礦山無人駕駛在技術上還沒有那么成熟,“對于不同場景和不同的礦,不同作業環境的適配度,其實相對來講沒有那么理想,如果說你任何一個只要是大差不差的礦,我進去之后一個月都能穩定地跑到90%以上的效率,礦方當然愿意用了,但是現在做不到。”
趙斌認為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整個產業剛剛完成從0到1的突破,只是剛剛進入從1到10的階段,而不是從10到100的階段。
雖然還沒有進入到無限制擴張階段,但對于踏歌智行來說,好消息是核心毛利率已經完成轉正,預計在2025年可以實現公司整體毛利率轉正。這就意味著,踏歌智行將不會害怕擴大規模,而是盡可能打造更多的標桿礦區。
“我們今年追求的不是礦的數量,更多的是至少50臺以上的標桿項目要多做一些,相當于加的是這種批量化復制的能力。”趙斌表示。
近年來,主管部門對礦山無人駕駛的支持,對安全生產的重視以及今年以來煤炭價格的回落,都讓礦山企業越來越重視引入礦山無人駕駛。這無疑為礦山無人駕駛企業的發展帶來機遇,“礦方會比較關注無人駕駛,由此也會促使礦企與無人駕駛公司進行交流。”
除了國內,出海也正在成為行業趨勢。特別是海外的露天礦數量更多,市場前景也更為廣闊,利潤也更為優厚,只是培育的時間可能更長。
目前,中國礦山無人駕駛已經開始積極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趙斌認為可以首先考慮有礦產發展潛力和人力成本相對不那么便宜的國家和地區。對于所需的培育時間成本,趙斌認為可以參考其他行業出海的趨勢,而且只要礦山無人駕駛能在國內實現商業化落地,就不怕醋海,“中國先打個樣,不也是這么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