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扎實的事實,現在車企宣傳的超級充電速度,其實大多數用戶都很難用到。
我說的是大多數用戶,不是所有用戶,充電速度這個東西,本身就是把雙刃劍,更快的充電速度一定意味著對電池的傷害更大,而且快充下的電池散熱也是個問題。
120kW以上的快充速度,鋰析出問題會加重,一定會影響車輛在后期使用過程中,電池包的穩定性和壽命。
其實這都是次要的,畢竟現在一臺車,很多人也開不到5年以后都會換車,主要問題是,大家日常使用過程中,對快充的需求,非常低。
比如說我買了一臺 EM-P和,這倆車,實際充電的速度都很慢。
07,充電速度基本上就是30kW左右,畢竟混動電池包小,而且本身充電速度就慢,個人角度來看,混動也不需要太快的充電速度,畢竟有發動機。
長途情況下,我也根本不想排隊充電,時間充足的情況下才會找個充電樁,吃完飯正好充滿。
S7是800V快充電車,充電速度可以達到250kW,但事實上就算是這樣的快充,到現在跑了一萬多公里,日常充電也只是100kW左右。
我有家充,速度6.6kW,一晚上能充進去50kWh左右,足夠用了。
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市區用,每天只跑50km左右,耗電量也就幾度電,根本就用不到快充,偶爾使用幾次快充,距離我最近的快充樁,速度都很慢。
以60kW、120kW為主,實際情況下還都有車輛充電分流,充電速度根本達不到理論數據。
而且目前市面上的充電樁基本上都是120kW,250kW的充電樁占比都不多,目前250kW充電樁的參數是1000V*250A。
如果是一個充電電壓600V的電車充電,在沒有車輛分流的情況下,充電速度最快也就150kW,更何況市面上大多數的電車,還都是400V產品。
以銷量最大的海鷗和Model Y為例,這倆車平均月銷量在3萬臺以上。
前者充電速度60kW,后者在一般充電樁上的充電速度也就100kW左右,但用戶并沒有覺得充電速度很慢,為什么?
兩個原因:
1、絕大多數電車都是配合家充充電,夠用了。
2、這些電車的電池包都不大,電池包小自然就不需要太大的功率。
本質上來說,100kW的速度已經很快了,基數高,更高的功率并不會縮短太多時間,充電時間可能只是從23分鐘縮短到了15分鐘,8分鐘的時間并不算很長。
關鍵還是要回歸一個前提,這種對快充急切的需求場景,很多人一年都遇不到一次,比如說我,兩臺電車開了3萬多公里,一次都沒有用到。
所以,過快的充電速度對用戶體驗的提升并不大,更多人的用車方式,就是找個充電樁然后吃飯,一頓飯吃了40分鐘,然后開車走人。
要不就是逛商場的時候充電、回家吃飯的時候充電、談事情的時候順便充電,這些時間充裕的場景很多,都能有足夠的時間充滿電。
只有一種場景需要快充,就是用電車跑長途,而且分秒必爭,這個場景很需要快充搶時間,但核心的問題是,有幾個人會開電車執行這樣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