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上海車展,展臺顯得尤為“本地”:Frontier Pro PHEV與全新純電SUV N7兩款新能源車齊齊亮相,不僅均為中國研發、中國制造,更被寄望于“一年內出口全球”。這背后,是日產中國掌門人馬智欣與其團隊在經歷品牌低谷后主導的一次深度重構。
在本次專訪中,馬智欣鮮明地提出:“中國不只是一個市場,而是日產全球產品體系中的‘源動力’。”這不僅關乎日產如何應對電動化與智能化浪潮的挑戰,更關乎一家傳統跨國車企如何在中國這片變革最猛烈的土壤中,實現從“追趕者”到“引領者”的角色切換。
從“在中國”到“為全球”:中國正成為日產技術與產品的策源地
馬智欣在采訪中坦言,“我們所有新車型,從開發之初就同步考慮中國與全球市場。”可以見得,日產正推進一場真正意義上的“雙主場戰略”:不僅服務中國用戶,更輸出中國研發能力與產品定義理念至全球。
正如上海車展展出的Frontier Pro PHEV,它不僅是日產首款全球插混皮卡,更是鄭州日產與日產全球研發團隊“共創”的成果,未來將在全球多個市場同步銷售。這一模式背后,是日產在中國逐步形成的“本地主導+全球聯動”的新型產品開發體系。
“日產已經不再是那個‘總部出設計,中國來落地’的公司。”馬智欣指出,日產不僅全面賦權中國研發團隊,同時還將研發周期縮短至24個月以內,實現“日產標準下的中國速度”。
除了中國本地市場的快速適應,馬智欣還特別強調日產的“全球重構”邏輯。當前全球市場的不確定性加劇,但中國卻提供了穩定、高效的創新土壤。因此,日產不僅把中國作為增長市場,更作為全球價值鏈的戰略支點。
這一戰略邏輯被馬智欣總結為:“中國的成本效率和技術創新能力,恰恰是我們全球產品線所需要的。”在日產全新的全球戰略中,中國正被賦予“供給全球”的新角色。
從慢半拍到快節奏,日產如何“本地化重啟”?
近幾年,外界對合資品牌的普遍印象是“轉型遲緩”,尤其在新能源賽道上,頻頻被中國新勢力拉開差距。對此,馬智欣并不避諱,反而直言:“我們確實曾在反應速度上不夠快,但現在已經徹底換擋。”
同時,在采訪過程中,馬智欣也再一次多維度的詮釋了日產在中國市場重啟發展的核心,其主要在于三個方面:
研發自主權:日產已將主力新車型的定義、配置與開發主導權交予中國團隊,跳脫傳統合資公司“總部決策—中國執行”的舊模式。
伙伴開放性:日產正在與華為、Momenta等本土科技企業深度合作,聯合開發智能座艙與駕駛輔助系統。
價值鏈重塑:日產在中國已完成從研發、制造到供應鏈、出口的全鏈條布局,這讓它不再只是“本地制造”,而是“本地思考、本地創新”。
面對市場龐大且變化快速的中國,合資車企的挑戰十分巨大,對此,馬智欣強調,未來其將結合自身的全球化管理經驗以及對中國市場的充分理解和深刻認知,打造極具競爭力的優秀產品,不只是為中國市場,還將不斷補充和豐富日產全球產品線,這是他當前在中國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而現在,在工作落實上,馬智欣介紹其和阿方索(日產全球設計負責人)幾乎每周都要溝通,中國消費者喜歡什么、潮流怎么變,是我們每一款車設計的前提。
中國電動化“復雜性”是機會不是障礙
談及電動化轉型,馬智欣并未喊出“燃油退出”的口號,反而強調“均衡是關鍵”。同時他指出,盡管新能源是大趨勢,但中國市場尚未真正拋棄燃油車,尤其在皮卡、SUV等多用途場景下,插混和混動仍有巨大市場空間。因此未來幾年內,日產將保持燃油、純電、插混、增程多動力產品線共存。
按照日產的相關規劃,其將在2027年夏季前推出10款新能源車型(其中9款為日產品牌),覆蓋純電、插混、增程等多種動力形式。Frontier Pro PHEV就是這一理念的“樣板產品”:既是電動化轉型成果,也保留燃油車強悍性格。10款新能源產品背后,是“不同場景、不同用戶、不同驅動”的產品哲學。
“我們認為,未來相當長時間是燃油車與新能源車共存的局面。”這與中國市場“多軌并行”的消費特征高度一致,也反映出日產不跟風、但精準適配的產品策略。
與此同時,日產中國還計劃三年內投入100億元,用于新能源研發及技術中心建設,新增4000名技術員工,展現出其對華電動化戰略的堅定投入。
正如馬智欣所說:“中國常說危中有機。每一次危機,其實都孕育著重新定義行業的機會。”
對于日產而言,中國不再只是一個本地業務板塊,而是重塑品牌全球競爭力的核心引擎。這種視角轉變下的日產,也許正在為所有合資品牌樹立一個“新范式”:唯有真正走進中國、理解中國、由中國定義全球,才能完成全球車企的第二次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