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布GB38031-2025《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這一被稱為“史上最嚴電池安全令”的新規將于2026年7月1日起實施。新國標首次將“不起火、不爆炸”從企業技術儲備上升為強制性要求,徹底終結了行業對熱失控風險的僥幸心理,標志著動力電池安全進入“零容忍”時代。這一變革性標準的出臺,不僅將重塑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格局,也將為全球電動汽車安全標準樹立新標桿。
與2020年版標準相比,GB38031-2025在多個維度實現了質的飛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熱失控安全要求的全面提升。舊版標準僅要求電池在熱失控后5分鐘內不起火、不爆炸,為乘員提供逃生時間;而新標準則要求電池系統在觸發單體熱失控后,需在至少2小時的觀察期內保持無起火、無爆炸,且所有監測點溫度不超過60℃。這一變化意味著安全理念的根本轉變——從“爭取逃生時間”升級為“杜絕危險發生”。
新標準在測試方法和要求上進行了多項重要升級:
熱擴散測試顛覆性升級:新增“煙氣不對乘員造成傷害”的強制要求,規定熱擴散時煙氣溫度需低于80℃、CO濃度低于100ppm。這意味著電池必須從電芯阻燃材料、模組級隔熱設計到系統級智能監控形成多層級防護,將危險徹底“鎖死”在電池包內。
新增底部撞擊測試:模擬車輛托底或飛石沖擊場景,用直徑30毫米的鋼球以150焦耳能量(相當于30斤重物從1米高砸下或50km/h車速)撞擊電池最薄弱部位,要求撞擊后無泄漏、無起火、無爆炸。這一測試直擊電動車底盤防護痛點,乘用車全系納入監管,僅離地間隙≥200mm的商用車可豁免。
快充循環測試:針對超快充技術,要求電池在完成300次快充循環(SOC區間20%-80%)后仍能通過外部短路測試。數據顯示,快充導致的鋰枝晶生長會使內短路概率增加2.7倍,新規倒逼企業優化快充技術穩定性。
內部加熱片觸發熱失控方法:新增該測試方法,模擬電池內部短路等復雜故障,相較傳統針刺測試更貼近真實失效模式。同時,針刺速度從0.1-10mm/s調整為0.1-1mm/s,進一步優化測試精度。
新標準的實施將對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產生深遠影響,首當其沖的是電池和整車制造商。行業測算顯示,滿足新規的電池系統成本將增加約15%-20%。這一成本上漲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防火材料升級:傳統云母材料因需要背膠和多片組合,存在防火隱患,新規推動企業采用整體噴涂方案。噴涂材料主要是高溫成瓷物質,包括硅酸鹽、無機陶瓷和包覆納米鋁粉,能夠在1200攝氏度火燒10分鐘后仍保持絕緣性能。
結構強化:電池包底部需集成高強度防撞梁,熱管理系統需全面升級。寧德時代CTP3.0麒麟電池采用橫縱梁加強結構,抗擠壓能力提升30%;刀片電池搭載自研“智慧眼”系統,可提前10分鐘預警熱失控。
測試成本增加:僅底部撞擊測試單次成本就超過200萬元,預計2026年第三方檢測市場規模將突破500億元。
這種成本壓力將加速行業分化。技術實力雄厚的頭部企業如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已做好技術儲備,將進一步鞏固市場地位;而約30%的落后產能或因無法承擔技術升級成本被淘汰出局。尤其依賴外購電芯和標準化模組組裝的中小電池廠,將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
對整車企業而言,有自研電池產能的車企將更具主動權,而依賴供應商的車企可能淪為“沒有話語權的組裝廠”。這種分化在價格策略上已顯現端倪——10萬元以下的電動車市場作為當前價格戰主力戰場,可能面臨車型退出或漲價的選擇。
對終端消費者而言,新規實施將帶來安全性能的顯著提升,但也可能伴隨購車成本的增加。動力電池本身已占汽車總成本的40%-60%,新規帶來的15%-20%成本上漲如何消化成為關鍵問題。
寫在最后:
隨著新規落地,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呈現“安全溢價”新特征——消費者愿意為更高安全性能支付合理溢價,而不再單純追求低價或長續航。這種轉變將重塑市場競爭格局,推動行業向更安全、更可靠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電動汽車大規模普及的安全基礎。
在全球范圍內,中國率先將“不起火、不爆炸”作為強制性要求,不僅提升了本土產業競爭力,也為全球電動汽車安全標準樹立了新標桿。這一“零容忍”安全理念的實施,或將重新定義電動汽車安全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