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器狗牽著機器人,
領克正在杭州灣攬勝,
當攬勝在后現代主義,
華為正在運動域解決B級車,
當豐田紡織在零重力座椅,
捷途正在縱橫G700,
當雷克薩斯在上世紀的世紀,
奔馳正在私享貴賓廳……
4月24日的中午,當我第二次從國家會展中心的6號門進入場館的時候發現門口有些冷清,畢竟前一日人群還摩肩接踵,車展成為媒體日應該有的樣子,盡管對比反差強烈。
少了紅綠的上海車展,總體來說回歸理性,大家的關注點集中在產品和核心技術方面。
另外,上海車展的“新車指數重要性”在顯著降低,大部分量產重磅新車都在車展前的兩周內密集發布完畢,導致車展完全沒有懸念,車展對于車企展出新品的重要性大大降低。
上海車展這個全球A級車展備受關注和重視的程度正在有所衰減,只不過,由于中國汽車市場更大、活力更強,這個衰落的速度會比歐美日本的國際車展慢很多。
對于本次上海車展,筆者有幾個觀感:
華為“秀肌肉” 外資供應鏈“慢半拍”
和上屆上海車展相比,零部件的展出面積從3萬平米猛增到10萬平米,而整車廠的展出館則減少為8個館(包括1層的6個館和2層的兩個館)。
可以感受到,日系的核心供應商的產品更新明顯跟不上中國智電汽車發展的節奏。在豐田紡織展臺,主要展品還是提供給埃爾法的航空座椅等,至于零重力座椅現場沒有樣品,只能去一個小房間去體驗技術,另外有一個私享空間(并非上車產品)。
而在華為的兩個技術展臺,包括運動域解決方案、華為乾崑智駕方案,從駕駛和智駕方面提供了很多具體的細分方案,兼顧了行駛品質和輔助駕駛的體驗感優化。
可以預見,隨著中國智電汽車引領全球市場,引望這樣的中資供應鏈遲早會取代博世和電裝。
自主品牌青睞 大尺寸車型和“方盒子”
在自主品牌的展臺,筆者發現居于C位的重磅車型很多都是大尺寸的SUV,包括:騰勢N9,比亞迪王朝D概念車,奇瑞風云T11,,。
這些車的尺寸如下:
- 騰勢N9,車身尺寸為5258/2030/1830mm,軸距為3125mm
- 極氪9X,車身尺寸為5239/2029/1819mm,軸距3169mm
- 領克900,車身尺寸為5240/1999/1810mm,軸距3160mm
- 風云T11,車身尺寸為5150/1995/1800mm,軸距為3100mm
- 王朝D概念車,大概瞄著40萬級、5.3米、全尺寸SUV市場
除了大尺寸SUV,自主品牌車企另外一個重點發力的品類是硬派越野“方盒子”,包括捷途縱橫G700和紅旗越野。
不僅如此,比亞迪還在唐L DM、方程豹8等產品上推出了“無人機版”,按照銷售的話說,就是“當客戶有需要的時候,你至少得有”。
外資轉型的“集體困境” 缺乏差異化的產品來突圍
和自主品牌在智駕、三電和品類創新方面的狂飆猛進相比,外資品牌的整體表現相對平淡,缺乏差異化的產品點和“故事線”。
雷克薩斯還是那一套傳統的玩法,還是那幾臺老車,也許是自己覺得不夠有底氣,還把上幾代的世紀產品都拉過來給自己賦能。
至于奔馳的草圖式的概念車,則直接讓人無語了,設計師你是認真的嗎?
東風日產N7,產品中規中矩,也沒有看出明顯的亮點。
別克唯一的亮點——GL8系列推出了陸尚插混版,受到了不少觀眾的關注。相比之下,別克的轎車和SUV則少人問津。
領導巡館忙
要說這次車展,哪家自主車企的老板巡館的積極性高,則非比亞迪的董事長王傳福莫屬。4月23日和4月24日的下午,王老板兩次率領比亞迪旗下的一眾品牌的總經理巡視各場館,學習和研究友商的積極性不言而喻。
央企的領導也沒閑著,一汽董事長邱現東,兵裝集團總經理周治平分別帶領高管團隊在紅旗、長安福特展臺開現場討論會。
滿場都是機器狗和飛行器
這次車展上,展品方面給人最深的印象是,如果你家展臺上沒有七八條機器狗,你都不好意思說你是造車的。
有些展臺上的狗,還會模仿真狗做各種擺手點頭的動作,讓人恍若身處電子寵物店。
除了機器狗,還有機器人、飛行器,基本上是人手一臺。不僅主機廠有飛行器,連動力電池品牌,像欣旺達動力也在展臺上放一臺,看著那是牛掰啊。
雖然飛行器大行其道,但是商用車那邊還是很務實的,仍然提供紙質參展手冊。
在廣汽領程展臺,筆者看到了碼得整整齊齊的一摞宣傳手冊,感覺回到了2003年的上海車展,那時候的場館在浦東新國際展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