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30天,理想AI Talk第二季來了。繼第一季CEO李想爆出,理想汽車將轉型為AI公司后,這一次,他再一次強調了ALL IN AI的堅定決心。
除了站在理性層面圍繞理想VLA司機大模型展開探討,第二季理想AI Talk多了很多感性表達,因為7月,理想汽車即將迎來10歲生日。李想表示,“理想以前走的是汽車的無人區,以后要走人工智能的無人區。”
回首過去的10年,作為新勢力的領頭羊,理想很多時候被視為汽車行業的破壞者,不按常理出牌,李想本人更是有名的“刺頭”,“懟友商懟媒體懟網友”。但理想確實干出了名堂,為行業開辟出了諸如增程、5C超充、“冰箱彩電大沙發”、“奶爸車”等新賽道。
這種激進創新的風格和對AI的執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馬斯克和特斯拉。雖然新勢力里以特斯拉為榜樣的不在少數,但理想應該是最接近的一個。在第二季理想AI Talk上,李想也再一次表達了對特斯拉駕駛輔助能力的贊賞,稱要向特斯拉學習基本功。
然而展望未來10年,筆者的判斷是,理想并不能復刻出一個“中國版特斯拉”,它的角色是助力中國智電汽車的開拓者,向上路上偉大的踏腳石。
首先,體量不同,能量必然不同。AI全域自研很大程度上是大力出奇跡,必須有足夠的體量做支撐。一方面,家底要厚,能為研發提供充足的資金。
馬斯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布局不只特斯拉,還包括X.AI公司乃至推特。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僅特斯拉在AI領域的研發投入就高達100億美元。國內,華為每年在智能汽車領域的研發投入超過100億元,其中70%~80%的投入集中在智能駕駛領域;比亞迪在2024夢想日上宣布,將在智能化領域投入1000億元。
去年,理想汽車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發投入大約在50~60億元,和上述大廠相比,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理想能在短短幾年間實現輔助駕駛三級跳,位列第一梯隊,很了不起了。
不過想要維持領先地位,必須有持續巨額的投入。筆者不久前問李想,1000億夠不夠,他坦言不夠。由此可知理想接下來的融資和增收壓力。
另一方面,規模也至關重要。比亞迪在細數自己做“全民智駕”的底氣時,“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制造商”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因為“智駕的普及,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產業化問題”。而這正是理想、小鵬的劣勢,雖然除了努力提升自身銷量,它們也通過開源,出售技術等方式擴大規模,但身份畢竟是主機廠,如果沒有更深層的融合綁定,很難像供應商一樣吃得開。
另外,中美市場競爭環境不一樣,企業成長的路徑也截然不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特斯拉FSD在美國的訂閱價格最低也要每月99美元,還能讓用戶趨之若鶩,為企業創造巨額利潤;反觀國內,輔助駕駛一夜平權,賣不出溢價,還要持續燒錢,這也導致很多有實力的大廠放棄了全域自研。
而且發展智能新能源汽車和AI,關乎我國的國家戰略,一定是上下一盤棋,近期頂層主導的一系列整合和整頓措施,就充分體現出這一趨勢。筆者了解到,已經有頭部新勢力開始與國資大廠接觸,前者需要強大的“靠山”抵御周期波動,后者則需要創新力推動轉型,雙方優勢互補,有望實現更好的發展。
毫無疑問,AI代表著先進生產力,是未來科技發展的方向。李想在AI Talk上說,過去130天里,他看到了整個中國的進步,對中國人工智能更有信心。但與此同時,這130天中,輔助駕駛也上演了極速反轉,說明了實現理想道阻且長。
李想認為,駕駛輔助正處在黎明前的黑暗,想要沖破黑暗,需要腳踏實地的走好每一步,“沒有人能跨過前9個包子,靠第10個包子吃飽”,筆者也相信,向往星辰大海的企業,一定會堅持全域自研。
但如果從百年汽車工業的角度,在創造出智能新物種之前,企業也必須先造出在傳統機械層面安全可靠的好車,積累智能化以外的基本功。
未來屬于全能的強者,現在的理想還不是這樣的強者,或許它不一定會成功,但它一直在探索,中國智能汽車的發展需要這樣的探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