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汽集團2024年財報一出,直接給市場扔了一顆“深水炸彈”:凈利潤暴跌81%,扣非虧損43.5億,創下20年來首次虧損紀錄。表面看是行業價格戰和內卷的鍋,但細扒數據,真正的“雷”藏在合資品牌和自主轉型的雙重潰敗里。
合資紅利耗盡,銷量斷崖式下跌
曾經撐起廣汽半邊天的“兩田”(廣汽本田、豐田)徹底啞火。2024年,廣汽本田銷量47.1萬輛,同比跌26.5%;廣汽豐田銷量73.8萬輛,同比跌22.3%。要知道,這兩大合資品牌曾貢獻集團超60%的銷量,如今卻成了拖累業績的“黑洞”。更諷刺的是,廣汽三菱、謳歌早已退場,曾經的“利潤奶牛”如今連奶渣都不剩。
自主品牌轉型:口號震天響,銷量撲街快
廣汽埃安曾被寄予厚望,2024年銷量37.5萬輛,同比暴跌22%,在新能源市場整體向上的大環境中,這無異于“逆水行舟,不進反退”。更扎心的是,埃安55%的新能源占比看似光鮮,但對比比亞迪全年300萬輛新能源銷量,廣汽的“轉型”更像是一場自嗨。傳祺銷量41.5萬輛,新能源車型增長129.8%,但MPV占比過高,被網友調侃“轉型轉了個寂寞”。
財務魔術?政府補貼成“遮羞布”
財報里最魔幻的操作,是廣汽通過政府補貼23.5億、溢價9倍出售資產等“財技”,硬生生把虧損43.5億的扣非凈利潤,包裝成盈利8.24億的假象。資本市場用腳投票,股價較巔峰期腰斬,市值不及小鵬一半,連重慶GDP都反超了廣州——廣汽的潰敗,直接讓“車都”跌下神壇。
結語:
廣汽的困境,是傳統車企轉型的典型縮影:合資依賴癥未愈,新能源藥效不足,財務手段續命。若2025年銷量增長15%的目標再落空,恐怕連“遮羞布”都保不住了。廣汽隕落,廣州汽車產業的半壁江山已經崩塌了,對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