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汽車產業在能源高企、基建滯后與政策反復中持續失速。為此,聯邦新政府于組閣協議中提出“電動汽車8點計劃”,意圖重塑支撐體系。
自2022年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后,圍繞德國汽車工業與德企全球競爭力的話題,已不可避免地聚焦于三個核心議題:能源成本高企、路徑監管與政策支持不足,以及基礎設施配套滯后。這三大結構性問題正在系統性侵蝕德國制造的傳統優勢。
當前,本地市場電動汽車需求疲軟,能源價格持續高位徘徊,全球新能源競賽步步加快,外部競爭壓力與日俱增。疊加美國對歐盟擬議的新一輪關稅威脅,德國汽車產業鏈上數以千計的本土崗位正面臨直接危機,轉型的緊迫性與日俱增。
在此背景下,即將上任的德國“黑紅”聯合政府(基民盟/基社盟與社民黨)提出將電動汽車普及作為政策優先事項,意圖通過“電動汽車發展8點計劃”重塑工業支撐體系。不過,這能否真正改變過去政策碎片化、執行緩慢的局面,旗鼓重振德企本土生存條件,成為一個亟待檢驗的關鍵命題。
“撥亂反正”式的政策修正
面對日益嚴峻的局面,新一屆聯邦政府在組閣協議中明確將電動化轉型列為核心優先事項,試圖以系統性政策干預糾正此前進程中的滯后與偏差。4月12日,據《商業內幕》德國版報道,新政府制定了“電動汽車發展8點計劃”草案,意圖通過一攬子措施重塑產業結構。
這一計劃的核心內容涵蓋稅收激勵、消費刺激與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方面。在稅收政策上,政府計劃將公司用車的稅收優惠上限從7萬歐元提升至10萬歐元,以鼓勵企業購置更高價值的電動車型。同時,計劃引入特殊折舊機制,允許企業就電動車輛提前計提賬面折舊,從而在稅負上獲得實質性減免,提升購車積極性。
在消費端刺激方面,政府擬將電動車輛的稅收豁免期延長至2035年,通過穩定的政策預期提振消費者信心。與此同時,首次引入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資助機制,依托歐盟社會氣候基金,擴大電動車在大眾市場的普及率,力圖破解當前電動車消費層次偏高的問題。
基礎設施建設亦被列為重中之重。計劃明確提出加速全國范圍內的快速充電網絡建設,尤其是在高速公路沿線布局新一代快速充電站,同時推動電動卡車專用充電網絡的建設,并從2026年起對零排放卡車實行高速公路通行費豁免,以切實降低新能源商用車的運營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最后兩項措施還體現出新政府在技術路線選擇上的務實態度:一方面,擬對插電式混動與增程式電動車型給予法規支持;另一方面,提出同步推進氫能商用車基礎設施建設,顯示出政策不再單一押注純電動,而是鼓勵多路徑并行發展。
整體來看,“8點計劃”在稅收、補貼與基礎設施三大方向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布局框架,但其實際效果仍取決于后續執行速度、跨部門協調機制及各州具體落地情況的配合力度。
新政府釋放的積極政策信號,也迅速得到了產業界的正面呼應。其中,大眾汽車集團于今年3月向潛在執政黨談判代表提交的《有競爭力的德國汽車市場總體規劃》,在諸多訴求上與新政府思路形成了呼應。大眾在文件中強調,德國汽車產業要實現根本性轉型,必須圍繞電動化、數字化與供應鏈本土化三大方向發力。
據《商報》報道,這份長達11頁的規劃文件以“德國和歐洲的汽車工業正處于極其關鍵的階段”作為開篇,提出“只有我們設法建立起支撐轉型的完整價值鏈,并將創新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才能實現全民繁榮”,并警示政策制定者需防止轉型議題被極端政治力量撕裂。
在具體建議中,大眾特別呼吁,若要保障歐洲電池產業鏈的全球競爭力,工業電價必須大幅下調至每千瓦時6歐分以下,否則未來新能源汽車投資將更傾向于流向美國和中國。同時,政府亟需在自動駕駛與軟件定義汽車(SDV)領域制定統一且具備靈活性的法規框架,以確保德國在智能汽車領域的國際競爭中保持標準制定權。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在回應組閣協議相關信息時也表達了相似立場。VDA肯定了新政府在電動車稅收激勵和能源供應穩定性方面取得的初步進展,但同時指出,在執行速度、技術開放性政策細化、中小企業融資便利化、基礎設施建設考核等方面,依然存在明顯不足。尤其是針對插電式混動車型與電子燃料技術路徑的政策支持仍不明確,增加了產業鏈上下游決策的不確定性。
VDA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僅以充電基礎設施為例,根據德國聯邦卡特爾局2024年發布的調查報告,目前高速公路沿線充電站市場高度集中,Tank&Rast等少數運營商通過長期排他協議壟斷了大量資源,導致部分區域充電價格畸高,嚴重抑制了電動車使用意愿。報告建議引入臨時性合同、強制公開招標以及用戶自由電力選擇機制,以重塑競爭環境。然而,從政策建議到實際執行仍需時間,短期內基礎設施不足的瓶頸效應恐難以緩解。
積極信號下隱憂猶存
與此同時,地方執行分化的現實,也進一步佐證了區域不均衡正在加劇,進而提升了整體轉型的復雜性。雖然聯邦新政府層面正積極推動電動化轉型,但從現狀來看,德國各州在政策執行力度和節奏上呈現出明顯分化。
以巴登-符騰堡州為例,此前,由綠黨主導的州政府早在2019年就率先實施了限制舊柴油車進入斯圖加特市中心的環保區政策,同時積極推進公共充電網絡擴張。這一系列舉措在減少城市污染、提升電動車滲透率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引發了部分企業和民眾對成本上升的擔憂。
相比之下,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則因電網基礎設施薄弱,盡管擁有豐富的風能資源,卻難以有效轉化為充電網絡建設能力,導致當地電動車普及率持續低迷。
巴伐利亞州作為德國傳統汽車工業的重要基地,雖然寶馬等龍頭企業積極布局新能源戰略,但州政府在轉型政策上相對保守,強調保護內燃機產業就業與供應鏈完整性,主張延緩燃油車禁售進程,支持多路徑技術發展。這種地方政策的不一致性,使得德國在全國范圍內的電動化轉型出現明顯斷層,整體協同效率受到削弱。
政策不確定性之外,資金瓶頸亦成為新的制約因素。聯邦政府原計劃投入的2120億歐元綠色基礎設施預算,因受到憲法預算規定挑戰,目前處于凍結狀態。這一資金遲滯直接影響到地方政府在充電網絡、氫能交通等領域的項目推進,進一步加劇了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實際利用情況,也折射出轉型過程中的結構性矛盾。根據聯邦能源和水工業協會(BDEW)數據,截至2024年,德國公共充電點整體使用率僅約17%,大量設施閑置,導致運營商紛紛下調擴張計劃。BDEW認為,短期內擴大基礎設施的邊際收益有限,真正拉動電動車需求的關鍵在于降低整車價格與使用成本。
在此背景下,德國行業專家普遍認為,盡管繼續擴大充電基礎設施依然重要,但現階段,真正決定電動車普及速度的關鍵因素已經轉向——即降低電動車價格。相較其他歐洲國家,德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處于有利位置,未來應更注重通過降低購車成本、推出更多入門級電動車型,提升整體市場吸引力。
然而,內部修復尚未成勢,全球局勢又添重壓。2025年4月,美國政府宣布擬對歐洲汽車產品加征25%的特別關稅。根據德國外貿協會(BGA)最新預測,這一政策將導致德國出口總量下降2.7%,其中汽車產業將成為受打擊最嚴重的領域。
汽車管理中心(CAM)分析指出,大眾及奧迪品牌面臨的風險尤為突出。由于集團在美國本地生產比例僅為20%,大量依賴墨西哥與歐洲出口,直接暴露于關稅沖擊之下。與此同時,美國也計劃對墨西哥制造車輛加征關稅,使原本依托北美自由貿易協定(USMCA)布局的德國車企遭遇雙重打擊。
德國經濟研究所(IW)警告稱,若貿易沖突全面升級,德國經濟產出預計將下滑1%,并可能導致約30萬個就業崗位流失。雖然寶馬、奔馳等品牌正通過加大美國本土產能來部分對沖風險,但整體來看,美國作為德國最重要的汽車出口市場之一,2024年出口量接近45萬輛,占歐洲輸美量的一半以上,任何震蕩都將對產業鏈穩定性造成實質性沖擊。
更深遠的問題在于,全球保護主義浪潮正在不斷侵蝕德國車企長期依賴的全球供應鏈布局模式。未來,德國汽車產業必須加快推進供應鏈多元化、本地化生產及關鍵技術自主突破,方能在動蕩的國際環境中保持基本韌性與生存空間。
轉型是一場持久戰
總體來看,新一屆聯邦政府與產業界在大方向上已形成共識,但真正實現德國汽車產業的轉型重振,仍面臨艱難且漫長的持久戰。基礎設施滯后、地方執行碎片化、能源成本高企、全球市場保護主義加劇,這些結構性問題交織疊加,決定了轉型進程必然充滿波折。
展望未來,德國汽車產業的轉型路徑大致存在三種可能:若政策執行有力、基礎設施加速完善、供應鏈逐步多元化,德企仍有望在全球新能源版圖中重拾主動;若改革半途而廢,外部沖擊失控,則將陷入競爭力持續下滑的困境;而若能在局部領域實現技術突破,保持中高速轉型節奏,德國汽車業或將在波動中維持相對穩定。當然,最終決定成敗的,仍將取決于政策定力、產業韌性與外部環境的共同博弈。